3月末,辽宁丹东的渔船陆续出海。船上淡绿色的像轮胎的东西,渔民称其为圈,用来装扒出来的沙蚬子。相对于去远海捕捞作业,在近海滩涂扒仙子的渔民风险系数较小。虽然小,但并不意味着没有。那么,渔民出海会发生什么?除了风险和艰辛,还有乐趣。其中,有一种乐趣,是渔民的家常便饭,却会让不了解他们生活的人觉得不适。究竟是什么呢?在海水里,渔民是两个人一组进行扒蚬子作业。跟传统的人工扒蚬子相比,这种半机械化的扒蚬子应该叫抽蚬子:利用机械设备将蚬子抽到网具里,但仅限于外壳较硬的沙蚬子,而外壳薄脆的黄蚬子和白蚬子还是要完全依赖人工。两人一组两个圈,一个圈装载机械设备,另一个圈装被抽上来的沙蚬子。尽管沙蚬子外壳较硬,但是在半机械化作业的情况下,依然有很多的破碎。临时被分拣出来的完整的沙蚬子样品。传统完全依靠人工的扒蚬子必须在退潮的时候,而如今半机械化作业的扒蚬子则是在刚刚涨潮时进行。常说生猛海鲜,而渔民生猛同样不差。渔民的生猛除了表现在作业上,还表现在海上的即捕即食,像这种混在沙蚬子里少量的其他贝类,他们常常会撬开或敲碎当场生吃,据说能快速补充体能。碎皮和完整的沙蚬子一股脑转进蛇皮袋,分拣的事情回到码头再做。潮水涨得猛烈起来,渔民适时收工,他们将满载生猛的海鲜返回码头。当人们津津有味品尝生猛海鲜的时候,有谁会在意生猛背后的事情呢?生吃海鲜?充其量是个乐趣和习惯,还算不上生猛。(棋簿紫/图文)